行业动态
我的位置: 首页 > 工作动态 > 行业动态
新房装修6大误区!!!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14:12
  |  
阅读量:
  |  
作者:
小编

误区一:

家里没味了,就没甲醛了


错误认知: 依靠嗅觉来判断甲醛是否超标。

科学解释:

甲醛阈值高: 甲醛在低浓度(例如0.1-0.3 mg/m³)时,人的嗅觉是很难察觉的。国家标准(0.08 mg/m³)远低于大多数人能闻到的浓度。

气味掩盖: 装修后您闻到的刺激性气味,更多是来自苯、TVOC(总挥发性有机物)等污染物。使用香薰、柚子皮、茶叶等只能掩盖气味,对甲醛毫无去除作用。

结论: 没味 ≠ 安全。唯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专业机构的检测数据。


误区二:

环保材料=零甲醛,可以高枕无忧


错误认知: 全部使用环保材料,室内空气质量就一定达标。

科学解释:

“环保”有上限: 环保材料是指其甲醛释放量低于国家标准,并非为零。

累积效应: 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,地板、橱柜、墙面、沙发、窗帘等所有材料释放的甲醛会产生叠加效应。即使每件单品都合格,但数量一多,室内总甲醛浓度仍可能超标。

结论: 环保材料是基础,但不能保证全屋空气质量达标,仍需后期治理和通风。


误区三:

植物和柚子皮、茶叶能有效除甲醛


错误认知: 放置一些“网红”物品就能清除甲醛。

科学解释:

植物效率极低: 绿植如绿萝、吊兰确实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微量甲醛,但其净化效率对于整个房间的甲醛释放量来说,几乎是杯水车薪。指望它们来净化空气不现实。

柚子皮/茶叶/醋: 这些东西只能利用自身更强烈的气味来掩盖装修异味,属于“味觉欺骗”,没有任何化学分解或吸附甲醛的作用。

结论: 这些方法是心理安慰大于实际效果。


误区四:

活性炭包一劳永逸


错误认知: 买些炭包放在家里就不用管了。

科学解释:

物理吸附,会饱和: 活性炭是通过其孔隙吸附甲醛分子,但一旦孔隙吸满,就不再起作用。

二次释放风险: 在温度升高或停止吸附后,饱和的活性炭甚至会成为新的污染源,反向释放之前吸附的甲醛。

结论: 活性炭可以作为辅助手段,但必须定期更换或拿到太阳下暴晒再生(再生效果会递减),通常建议15-30天更换一次。


误区五:

装修后通风几个月就能放心入住


错误认知: 通风是万能药,吹够三个月就一定没问题。

科学解释:

甲醛释放周期长: 甲醛的释放周期长达3-15年,并非几个月就能释放完。前1-3年是高速释放期。

受温度影响大: 甲醛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释放更快。夏季紧闭门窗后,室内甲醛浓度会急剧升高。冬季虽然气味小,但暖气一开,同样会加速释放。

结论: 通风是最有效、最经济的基础方法,但不能指望它“根治”。建议采取“强制通风”(如用风扇对着窗外吹)并结合其他方法,入住后也要保持经常通风。


误区六:

老房子没有甲醛问题


错误认知: 只有新装修的房子才有甲醛。

科学解释:

长期释放源: 甲醛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(如衣柜、橱柜、地板)内部的脲醛树脂胶,它会持续不断地分解释放甲醛,周期长达十余年。

添置新家具: 即使入住多年的老房子,只要添置了新的板材家具、地毯、窗帘等,都可能引入新的甲醛污染源。

结论: 甲醛问题并非新房的“专利”,老房子也需保持警惕。